世界播报:巴菲特赢得赌约:原来投资如此简单

来源:多元思维财经 2022-10-20 21:49:20

巴菲特赢得十年赌约的根本原因,是主动型基金不论业绩好坏,都收取了过高的管理费用。这导致主动型基金投资者的总体收益,必然小于指数基金投资者,无论这些主动基金的经理多么品德高尚和智力超群,也无济于事。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因为主动型基金的本质,就是把投资者收益的一部分,转移到基金经理的口袋里而已。关于这部分我不再详述,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观看我上一期视频。

本期视频,还将讲述这场赌局中,另一个非常有价值的事实。如果你能完全领会其中的道理,那你就能摸到投资的圣杯,本期视频建议收藏。

泰德和巴菲特在赌局一开始,都各自购买了50万美元面值的零息贴现债券,用以作为10年后的100万美元的最终奖金。他们俩各自花了318,250美元,也就是这些贴现债券的初始售价为面值的64折。这些债券是没有利息的,持有至到期可以收回50万美元的面值,债券的年化收益率为4.56%。

巴菲特和泰德最初的计划是,买入后什么也不做,持有至到期,然后将100万美元奖金分配给胜出的慈善机构。

不过,在2012年11月份,也就是赌约开始后第5年的时候,这些债券的市场价格涨到了95.7元每张,每张债券的面值是100元。那么以这个价格计算,他们从第5年到第10年,这5年间的年化收益率只有0.88%。

所以,继续持有这些债券就会显得愚蠢至极。在当时,标普500的股息率都有2.5%,是国债收益率的3倍。更不要说,长期来看,标普500股价上涨带来的年化收益率,接近10%。

因此,在2012年底,由于存在这种债券和股票市场,异乎寻常的估值错配,泰德和巴菲特决定改变计划,卖出5年前购买的国债,并使用这些现金,购买11200股伯克希尔的B股股票。

在当时,伯克希尔的股价相对于估值较为合理,且伯克希尔旗下的产业足够分散,基本可以代表美国经济。最重要的是,巴菲特足够了解伯克希尔,他们认为,在当时这是最稳健的投资标的。

结果是,获胜的慈善机构最终收到了222.2279万美元的捐款,而不是最初期望的100万美元。巴菲特和泰德只是做了一个近乎常识的决策,就将收益扩大了一倍不止。

这里面,蕴含了两个非常重要的投资哲理:

第一,巴菲特说,投资是放弃今天的购买力来博取未来更多购买力的行为。基于这个定义,风险并不是指损失,也不是指波动性,而是指购买力缩水的可能性。不论中外,在学院派的金融课堂上,风险都被定义为波动性,对于风险的这种定义,可能对理论研究有点用,但其实完全不符合实际。

基于这个标准,在2012年,投资国债的风险要远远大于投资股票,因为,从2012年到2017年这五年间,只要年度通货膨胀率大于1%,就可以完全抵消掉国债0.88%的可怜收益。国债的收益几乎是确定的,其波动性接近于零,但是它风险极大,因为它损害购买力的可能性接近于100%。

第二,最成功的投资往往基于最简单的道理。巴菲特说,从这次赌约中,我们应该得到这样的启示,坚持重仓于绩优股,轻松决策,并避免频繁的交易,往往就是最好的投资。在见证我们赌约的这十年中,超过200家的对冲基金,几乎都进行了数千次的买入和卖出交易。大多数的对冲基金管理人都艰难地思虑他们的决策,他们认为这是有用的。在投资的过程中,他们研究各种表格,考察企业管理层人员,研读交易期刊,并和华尔街分析师们进行讨论。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泰德和我却既没有深入的研究,也没有艰难的思虑,更没有天才的操作,在这个十年中,我们仅仅做了一个投资决定。那就是,卖出明显高估的债券投资,并把资金转移到价格合理的伯克希尔股票上来,伯克希尔拥有多样化的,稳固的业务组合,所以实质上足够分散。

并且伯克希尔的年度价值增长很少低于8%,即使是在经济疲软的时期。所以分析到最后就可以简化成,判断8%是不是大于0.88%?

最后,引用巴菲特的一段话做总结:虽然市场总体上趋于理性,但偶尔也会陷入疯狂。在那种时候,抓住机会并不需要超群的智力,不需要经济学学位,也不需要懂得α值或β值等专业术语。那种时候投资者需要的是一种能力,不要理会乌合之众的恐惧或是热情,而是重点关注一些简单的基本面。另外,愿意在一段持续的时间里,给人留下无趣的印象,甚至于看起来就像是个傻子。

关键词: 财经头条 财经新闻 投资价值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