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快报:【晚报教育】嘉兴五高老师笔下的“我的老师”④

来源:嘉兴在线 2022-09-09 22:54:42
师恩仁爱,岂能忘怀

如果,我们尝试用文字记录

关于“我的老师”的故事

你,会回忆起什么?


(资料图片)

您伴我一程,我念您一生。那些定格在记忆深处的画面,或感动,或欣喜,抑或有些许失落……连缀成我与老师的故事,连缀成绵延记忆里历久弥新的永恒。

新学期开学,在第38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嘉兴市第五高级中学的老师们,以纸笔感念师恩,深情讲述“我的老师”的故事。

温暖质朴,娓娓道来。

有些“我”,是学生眼里、字里的“我的老师”,而我曾经也是一名学生。在这个教师节,我,一名教师,将跨越时空,写下“我的老师”的故事。

有些“我”,是老师口中、心里的“我的学生”,何其有幸,遇见您,亦师亦友的守护。在这个教师节,我,您今天的学生、您永远的学生,将以纸笔感念师恩,写下“我的老师”的故事。

“晚报教育”,9月6日起以每天两篇的频率,展示这些育人故事,也以此向天下师者表达敬意!

我的老师吴美玲

嘉兴五高英语组 查丽云

我的高中是在嘉兴三中度过的。

尽管上世纪九十年代嘉兴三中名声在外的是它的初中部,但就是在那每届只有两个班额的高中部,我有幸遇到多位好老师,他们治学严谨,认真负责。当我忆起他们的时候,心底便会陡升一种敬意,其中对我影响至深的是我的班主任兼英语老师——吴美玲老师。

吴老师个子不高,留着短发,总是带着饱满的工作热情。还记得报到后的第一节始业教育课,吴老师就是用英语向我们这些新生致辞。

当时听得一知半解,课后又听知情的同学说,吴老师毕业于复旦大学,心里就更忐忑。农村来的孩子英语听力和口语相对较弱,接下来的英语课听不懂怎么办。担心、焦虑,我就是怀着这种心情开始了高中生涯。

因为怕上课时出丑,我每天课前都会做好预习,把单词、课文读了又读,但在课堂上还是会有答不上来的时候,对于一个曾经的“优秀生”来说,这是多么羞耻又难堪的事啊!

几次下来,一上英语课我就低着头,希望能逃过老师的目光。时间久了,吴老师大概也察觉到了,便特意找到我,和我谈了学习英语的方法,还举了几个成功学生的例子鼓励我。说实在的,那时候的我真的非常感动,感动于老师细微的观察和对学生敏感脆弱心灵的呵护。

在那次谈话后,我发现老师大多会选择在我抬头看讲台时叫我回答问题。这是师生间的默契,也是老师善意的关怀。此后,我在英语上下的功夫更多了,很快就赶上了班里最优秀的同学。我觉得我离老师更近了。

吴老师非常注重培养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题目讲解很少满堂灌。每次开讲前总是让学生先提问题,然后让提问者讲讲做题的思路,再加以引导,让学生作答。

但有时候就是启而不发呀!二启、三启都发不起来,唯有正确答案被孤零零地留在那里,真是大型“社死”现场。久而久之,就再也没学生提问了。“这个练习有问题吗?”“没有。”我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全班都懂了,吴老师该轻松了吧?当然不是,她对我们的水平了如指掌,很多时候甚至能记得谁错了哪一题。“既然你们都没有问题,那我有问题请你们帮忙解答。”一听到这话,全班的脑袋低了一大片。一旦被叫起来,要么回答“不知道”,要么胡诌“我当时是蒙对的”。

虽然能暂时逃过“一劫”,可同学再也不敢抱有侥幸心理了。于是乎,班级的学习又热情变得高涨了起来。尤其是英语练习讲解课前,班里都是成堆讨论问题的,随时“警戒”着被提问。大家的英语成绩就这样在不知不觉间提高了。于我,也正是对吴老师又敬又怕又崇拜的心理,让我养成了许多学习的好习惯。

吴老师不仅教书好,还有一颗慈母心。我们读高中时,吴老师的子女都去上大学了,她把爱都倾注到了学生身上。

傍晚六点多了,吴老师还没回家,在管教那些为了打篮球不顾一切的男生;冬天下雪了,她就安排离家远的学生去她家住一晚(那时候所有学生都通校),学生不好意思就又帮她找同学家借宿;有学生因家庭矛盾想要弃学了,吴老师一次又一次地家访,甚至提议接学生去自己家住;有学生英语偏科严重,吴老师利用课余时间无偿给他们讲解。

高二第一学期期末,吴老师因交通事故受伤了,胳膊带着托,脸上满是淤青,但她还是坚持让丈夫送她来上班。“我们已经复习好了,会好好考试的,您先回去休息吧!”“没事,不严重,看着你们我才放心。”高三时,她通过自己的关系,找来一中的优秀教师帮我们进行考前辅导。在吴老师和隔壁理科班毛伟明老师,以及两个班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这届高三在高考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一桩桩、一件件,这样的事情三年中有太多太多。时常想起,还是感动不已。吴美玲老师用她的人格魅力感化了我们。在师范专业还并不热门的时代,我们这个班就出了四个英语老师、一个语文老师、一个数学老师和一个历史老师。吴老师真正做到了既教书又育人,她永远是我执教道路上的榜样。

你好,安格勒先生

嘉兴五高英语组 屠雨辰

伍尔夫·安格勒先生个子高高瘦瘦的,留着板寸头,戴着一副窄边眼镜。印象中他酷爱穿一件翻领的套头红色毛线衫,搭配修身的牛仔裤和运动鞋,看起来颇为斯文的样子。也许是身高优势加上服装搭配导致的视觉效果吧,安格勒先生看起来腿部比例非常夸张,总给我一种是不是踩着高跷的错觉。

“你们好,我来自德国的西北部地区,我在大学里学习的是德语、英语以及戏剧。”安格勒先生尝试用简单的德语和我们交流。他负责矫正我们的发音,训练我们的会话能力以及一些作业的批改。

他总是笑眯眯的,即使遇到我们这些青春期小孩特有的执拗时刻,也总是会耐心地给我们解释课程内容和学习上的安排。或许就是因为这种亲和力吧,我们都非常乐意与安格勒先生交流。于我而言,这也正是我在跨文化交流上跨出的第一小步。

差不多十年后再见到安格勒先生的时候,是在11月份的明斯特火车站。由于一些机缘巧合,我被安排到他工作的高中交流学习。

“你看上去和高中的时候没什么变化嘛!”“我这边也是一眼就认出您来了哦!”诸如此类的寒暄后,我坐上了他的灰色两厢欧宝轿车,前往市郊的学校。“这样的天气可不多见,这个季节阴雨天才是常态。”晚秋的明斯特市郊快速路上洒着淡淡的阳光,两旁高大的行道树在风中凌乱着。

“见学流程已经安排妥当了,你有兴趣的话还可以来参观我的戏剧课。”安格勒先生的一头金发和胡须倒是染上了些许白色。“下周需要你帮我接待一下中国来交流的学生。对了,周末还有面向新生的开放周日,你也一起来吧。”确实是非常充实的安排。

戏剧课上的安格勒先生看上去饶有兴致。为了学校艺术节参演,学生们正在排练《蝇王》,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教导他们在孤岛上围着火堆跳舞的一幕。我从旁观察,他果然还是那个对生活和教育充满了热情的人。听他的同事聊起,每每探讨起教材上的问题,安格勒先生总会埋头研究到深夜,甚至半夜12点过了还会继续打电话过来解决大家的疑问。

在我年少时,每天和我们做口语训练,节日时和我们一起布置教室的是安格勒先生。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课后和学生谈心,开放日和孩子们宣传他的中文俱乐部的也是安格勒先生。

他真的是一个很喜欢学生的人吧!

离别前夜,我应邀前往安格勒先生的公寓共进晚餐,他的太太做得一手美味的四川菜。饭后在公寓楼下,点燃了手中的好彩,安格勒先生与我互道珍重。就像人生中很多别的教师一样,或许并没有什么催人泪下可歌可泣的故事,但回头看看他在路灯下的向我挥手的身影,却总能坚定我一路前行的心。

(照片由嘉兴五高提供)

南湖晚报教育 相伴成长之路

关键词: 英语老师 我们这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