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茅台“加码”科技创新产业,酒企科研创新怎么做?
近日,贵州茅台(600519.SH)出资2亿元设立茅台科创基金,支持子公司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并为科创企业发展注入“资本活水”。
今年以来,茅台陆续设立了4只基金,出资金额已超百亿元,投资方向除了消费以外,还延伸至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科技创新领域。
作为白酒行业龙头,贵州茅台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企业,针对科技领域的投资,不仅可以支持当地科技创新,还将促进产业协同发展。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设立4只基金“瞄准”科技创新
览富财经网注意到,贵州茅台今年已参与设立了4只基金,在一级市场上表现得异常活跃。
2023年6月,贵州省结构调整国资贰号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正式成立,出资额达到14亿元,合伙人名单中就有茅台的身影。
8月,由贵州茅台、中信证券旗下的金石投资有限公司、茅台(贵州)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共同出资设立了茅台金石(贵州)产业发展基金。
9月,贵州茅台与招商资本、茅台(贵州)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共同发起设立茅台招华(贵州)产业发展基金。
根据贵州茅台发布的公告显示,茅台金石基金和茅台招华基金的认缴总规模均为55.1亿元。两只基金的投资范围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技术、大消费等领域。
如果再加上近日设立的茅台科创基金,贵州茅台2023年已经出资设立了4只基金,出资金额也已超过百亿元。从基金的投资范围来看,茅台押注科技产业的意图十分明显。
业内人士分析称,目前头部酒企的现金流非常充裕,贵州茅台积极投入到当地科技创新的建设和发展,不仅体现了国企应有的担当,也展示出企业自身谋求产业转型升级的强烈诉求。
科技创新赋能酒企持续发展
酒业发展需要科技创新,同时也需要自我革新。
无论是对白酒酿造过程中温度、湿度、微生物菌种的精准把控,还是搭建科研人才库、组建实验中心等,都离不开科技力量的加持。
作为白酒行业龙头,贵州茅台在科技创新领域也起到了模范和带头作用。根据《茅台集团2023年度科技创新工作报告》显示,去年茅台集团研发投入6.4亿元,同比增长161%,围绕7大领域23个研究方向开展203项科技创新项目,同比增长70.94%。其中,在酿造原料、酿造环境、酿造工艺与装备、酿造微生物等领域都已取得不错的进展。
当然,其他酒企在科技创新方面也不甘落后。已进入华润系的金种子酒,近年来与各大高校、专业协会持续加强合作,公司在6月设立中国酒业协会金种子馥合香科技研发基地,大力推动科技创新的发展。
去年,五粮液与江南大学等团队联合攻关,相继在国际微生物期刊杂志上发表《解乳酸己小杆菌:一种分离自中国浓香型白酒生产窖泥的微生物新种》、《分离于五粮液酿造环境中的空气丛梗孢酵母新菌种》、《丙酸嗜蛋白菌:一种分离自中国白酒生产窖泥的拟杆菌门新成员》等系列科研成果。
水井坊则在持续推进“一号菌群”的科研项目,泸州老窖也在相关研究中发现了乳杆菌的新种。
从各大白酒企业发布的年报来看,洋河股份、古井贡酒、今世缘等企业近些年都在持续加大科研投入,引入现代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助推产业优化升级。
对于酒企来说,需要在制曲、酿造、营销、溯源等多个环节采用科技手段,加强创新能力,让科技更好赋能酒业发展。
白酒科研,路在何方?
白酒行业技术发展从粗放式、经验式发展逐步走向生物技术高端化、科学化的发展道路,酿酒企业的制造观念或已发生巨大转变。这也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
目前,各大酒企纷纷开展科技创新的研究,并持续加大科研投入,未来白酒企业有望走向科学、健康、生态、智能的发展道路。
业内人士表示,业内也有酒企开启产业绿色循环酿造模式。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大幅降低污染物的排放,打造出属于酒企的“零碳工厂”。全面推进绿色制造,助力工业领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也是我国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
针对白酒科研的方向,行业研究人员建议,要加强基础性科技投入,根据研发的难易程度进行投入,发挥好政策、制度的价值驱动和战略牵引作用,整合各方力量形成研发合力。
同时,努力探寻酿造微生物与白酒风味之间的关系,这对于白酒生产工艺的升级,以及白酒质量的提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事实上,世界上最早的酿酒技术在中国,最早的酿造酵母也起源于中国。当下,中国白酒正处于新一轮的上升周期,如何实现本土酵母再创新,也是未来的重要研究方向。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