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必读:是谁抛弃了基金重仓股?公募传统打法遭遇挑战

来源:一地基毛666 2023-08-28 21:21:24

市场行情


(相关资料图)

沪指高开回落涨1.13%,两市炸板率超70%,北向资金净卖出82亿元

1、受利好消息刺激,早盘沪指涨超5%,深成指涨近6%,创业板指涨近7%,随后震荡回落,午后三大股指涨幅收窄至1%。

2、核污染概念股反复活跃,大湖股份4连板,捷强装备、中广核技、华盛昌等多股涨停。地产股集体大涨,华远地产、南山控股、金科股份、珠江股份等涨停。

3、券商股高开低走,锦龙股份、华鑫股份涨停,中信证券、中金公司、中国银河等近30股炸板,两市炸板率超70%。

4、下跌方面,信创概念股下挫,熙菱信息、恒锋信息、华是科技跌超10%;机器人、减速器概念股走低,科沃斯跌停,优德精密、欧科亿跌超12%。

5、个股涨多跌少,两市超3600股飘红,今日成交突破1万亿元。截止收盘沪指涨1.13%,深成指涨1.01%,创业板指涨0.96%。

6、以每日额度余额口径,北向资金截至A股收盘净流出65亿元;以买卖成交额口径,北向资金净卖出82亿元。

(华尔街见闻)

恒生指数收盘涨0.97%,小鹏汽车涨约11%,中国恒大跌约79%

恒生科技指数涨1.69%。汽车股涨幅居前,小鹏汽车涨约11%,蔚来涨约4%。地产股涨跌不一,融信中国涨约7%,中国恒大复牌跌约79%,公司上半年净亏392.5亿元。从2022年3月21日至今,中国恒大停牌已达17个月。券商股高开低走,中金公司、中信证券均收跌。

(华尔街见闻)

行业动态

公募FOF发行遇冷 产品布局却创新高

今年基金发行陷入低迷,公募基金中基金(FOF)销售也跌入冰点,平均规模仅为2.07亿元,创该类基金创立以来的最低水平;但基金管理人同期布局的产品数量达到151只,为历年最多。

多位业内人士对此表示,含权益类FOF发行艰难,基金管理人逆市布局,是为了拓展产品线,在景气方向上积累投资业绩和口碑。

(中国基金报)

规模大增成“幸福的烦恼” 主动量化绩优基金纷纷限购

近期,多只主动量化基金发布限购公告。业内人士表示,今年以来,在波动较大的市场中,主动量化基金业绩亮眼,成了投资者眼中的“香饽饽”,规模快速增长。不过,由于很多量化策略有容量限制,规模过大会导致超额收益衰减,因此基金经理一边限购,一边升级策略。

(上海证券报)

37只基金罕见同日获批:ETF“上新”提速 三类浮动费率产品齐现身

证监会官网8月26日信息显示,37只基金产品于8月25日集体获批,包括10只中证2000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以下简称“中证2000ETF”)、7只信创主题ETF,以及20只浮动费率基金。获批的多家相关产品基金管理人表示,“预计将择机发行。”

业内专家表示,17只ETF同日获批实属罕见,当前创新型指数基金的申报、获批均开启“加速度”,预计后续相关产品“上新”也将提速。此外,浮动费率产品对主动管理能力较强的基金管理人和投资者都更具吸引力,预计未来一段时间有望持续涌现。

(证券日报)

近30家基金公司半年度业绩出炉:13家营收净利双增 部分中小基金公司生存维艰

尽管2023年上半年市场行情表现不佳,对公募基金行业整体带来了冲击,但其中仍不乏表现亮眼的公司。广发基金、华夏基金、大成基金、南方基金、西部利得基金、浙商基金等13家公司上半年均实现了营收与净利润双增长。

2023年上半年,中小公募基金公司的境遇可谓冰火两重天。一方面,包括南华、浙商、东兴等基金公司逆势突围,在低迷的市场中实现稳健的业绩增长或扭亏为盈;另一方面,部分基金公司处境不佳,仍在为盈亏平衡努力,比如富安达基金、华西基金、江信基金等。

(证券时报)

8月以来基金调研288家公司 三大行业关注度居前

基金公司作为A股市场机构投资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调研动态值得关注。证券时报·数据宝统计,8月以来基金公司合计调研了288家上市公司,比上月同期的531家公司有所减少,基金调研热情有所降温。

从行业来看,医药生物、电力设备、机械设备、计算机等6个行业颇受基金公司欢迎,均有超20家上市公司获得基金调研。医药生物有31家上市公司获基金公司调研,是最受基金公司关注的行业;电力设备、机械设备获调研的上市公司数量分别有29家、27家。

(证券时报)

公募基金管理规模攀升至28.8万亿元 规模和数量双双创历史新高

公募基金管理规模再创新高。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发布的最新公募基金市场数据,截至2023年7月底,公募基金管理规模达28.8万亿元,产品数量达11039只,规模和数量双双创出历史新高。

多位业内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我国公募基金管理规模创历史新高具有重要的意义。这表明我国金融市场越来越成熟,吸引了更多投资者的参与。公募基金作为资本市场重要的投资工具,有助于将零散资金汇聚起来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推动经济增长。投资者可以通过购买不同类型的基金进行资产配置,实现更好的资本增长。

(证券日报)

是谁抛弃了基金重仓股?公募传统打法遭遇挑战

基金重仓股在一片肃杀中持续陷落的景象,正在颠覆投资者对基金经理“传统信仰”的坚持。今年以来,坚持传统公募打法的基金经理,在“好公司”上坚持集中持仓、长期主义的策略,反映在基金业绩上则是挑战重重,以至于同一基金经理不得不在同等规模、名称相近的其他产品上,采取“反传统”的打法——频繁换仓、高度分散至重仓股“名存实亡”,最终导致同一基金经理所管产品出现高低立判的业绩反差。

多位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的基金人士称,正是自2021年后基金重仓白马股的投资策略出现了优势递减,市场结构也开始发生了显著变化,不具有好价格的“好公司”已不再是市场的香饽饽。

(证券时报)

明星基金经理隐形重仓股曝光 人工智能仍受青睐

一批明星基金经理“隐形重仓股”浮出水面。证券时报·数据宝统计,张坤、葛兰、刘彦春等明星基金经理持股中,有60多只个股未出现在相应基金前十大重仓股,这些个股都是明星基金隐形重仓股。从持股方向来看,明星基金新进前十重仓股多达17只,AI(人工智能)题材成重点。

(证券时报)

寻求新解法 基金公司多样化揽客

市场持续调整之下,新基金发行遇冷,基金公司开始越来越重视老基金的持续营销。例如,近期多只基金证券交易模式转换为券商结算模式,希望加大在券商渠道的持续营销力度。同时,部分基金增设C类份额,满足投资者多元化的投资需求,并且积极参与代销渠道的费率优惠活动,提高对投资者的吸引力。

据上海证券报记者不完全统计,8月以来,至少有5只基金宣布启动基金证券交易模式的转换工作,即将证券交易模式转换为券商结算模式。例如,8月17日,富安达基金公告称,将富安达长盈混合基金的证券交易模式由托管人结算模式调整为券商结算模式,并修订基金《托管协议》的相关内容。

(上海证券报)

跷跷板效应显现 “债强股弱”令基金业绩分化

Choice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主动股票型基金和偏股混合型基金的平均跌幅已达6.84%和8.22%,且8月以来跌幅进一步扩大。随着A股持续调整,“股债跷跷板效应”有所显现。同源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中长期纯债基金和短期纯债基金表现较好,今年以来的平均回报分别为2.84%和2.41%。

除了债券基金,以债券资产为主的公募“固收+”等品种今年以来也表现不错。Choice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公募“固收+”基金继续保持正收益,平均回报为1%。

(上海证券报)

“冰点”暗藏转机 勇做基金逆行者谋破局

回顾过往历史数据,中国证券报记者发现,近10年国内基金发行的“冰点期”都暗藏转机,勇做逆行者进行“逆周期布局”意义凸显。来自机构的数据显示,在“冰点”期间买入基金,持有1年正收益率概率达80%,持有3年正收益概率达90%。基金公司认为,通过激励约束机制,平衡公募基金产品发行节奏,缓和产品与市场表现的顺周期性,势必将优化产品长期表现,加速行业良性生态循环,是坚持客户利益至上的体现。

当“逆周期布局”蔚然化新风,投资者在市场低点时刻“有基可买”“有基敢买”,实现资金的正向良性循环,诸多行业困局和长期挑战或将冰解的破。

(中证网)

人事变动

18位基金经理发生任职变动

今天(8.28)有9只基金产品发布基金经理离职公告,从变动原因上来看, 6位基金经理是由于工作变动而从管理的9只基金产品中离职。

(巨灵财经)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