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短讯!“五小龙”时代终结,宝盈基金还有谁能战?细数发展之路的三宗罪!
说起宝盈基金,“老牌基金公司”、“权益黄埔军校”、“五小龙”、“四小龙”的传说还流传在江湖,在业界也曾颇有地位,但近几年的发展直叫人唏嘘不已。
根据wind数据,在2015年二季度末,宝盈基金管理的总资产规模曾达到了826.81亿元,在当时的公募基金中排名26/100,非货币基金规模合计647.04亿元,排名28/100。
但是在2022年,宝盈基金规模减少了近20%,旗下多只产品亏损幅度超过30%!
【资料图】
也不只是2022年看起来惨淡,最近的五六年宝盈基金日渐式微,业绩和规模双杀,人才流失不断。2023年4月老将张仲维的离职也宣告了“五小龙”的时代彻底终结,给了宝盈基金又一重击。
老将不堪重负?频频离职!
2023年4月15日,宝盈基金发布多则基金经理变更公告,基金经理张仲维因个人原因辞职,卸任在管的所有基金。
张仲维名下基金卸任公告
数据来源:宝盈基金
作为宝盈基金的权益担当,张仲维已经在宝盈基金离职时已经在宝盈基金管理产品近8年,也是宝盈基金当时在任最久的基金经理。
2019年到2021年可以说是张仲维的黄金三年。根据wind数据,张仲维当时在管的宝盈人工智能、宝盈互联网沪港深混合、宝盈科技30混合业绩都稳稳排在同类前30%。宝盈科技30混合更是在2019年到2021年连续三年较沪深300创造了30%的超额业绩的优势!
但在离职前的一年多,张仲维可以说是心力交瘁。因为不停地当“接盘侠”,到离职时张仲维手里已经管着九只产品。
当“一拖九”遇上2022年权益市场的动荡不安,哪怕是老将也会力不从心。除了肖肖离职时交给张仲维的宝盈研究精选,剩余八只基金风格漂移、持仓趋同,2022年均亏损30%以上!
根据2022年年报,宝盈科技30混合、宝盈研究精选混合、宝盈增强收益债券、宝盈发展新动能股票、宝盈互联网沪港深混合、宝盈先进制造混合、宝盈人工智能股票、宝盈智慧生活混合、宝盈创新驱动股票的重仓股均为科技赛道的宁德时代、长川科技、拓普集团、亿纬锂能、三花智控、中科创达等企业。
从基金产品名字就可以看出来,这些基金的配置方向和主体各有不同,但大抵是因为同时管理这么多产品实在无法顾及,才进行了“统一化配置”,持仓高度相似!
这些企业在2022年表现并不佳,以至于这些基金产品业绩全数下滑,2022年均亏损30%以上!都在行业后四分之一吊车尾!
最受伤的应该是踩在了风口的人工智能基金,在2022年四季度也没反应过来,配置的也都是科技股,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行为让配置了这只基金的投资者们只能暗自神伤。
根据wind数据,宝盈人工智能在2022年四季季度收益为-8.21%,同期同类平均上涨0.7%,同类排名738|867。
而唯一没有“标准化配置”的宝盈研究精选在肖肖离职后,2022年前十大重仓股变化并不大,都是些熟悉的名字,调仓时大多是调整了持仓数量。
2020左右宝盈基金的肖肖、李进、张仲维、郝淼、李健伟凭借着优秀业绩并称为“五小龙”,2021年郝淼和李进离职,2022年权益投资部总经理肖肖离职,2023年4月1日陈金伟离职,紧接着4月15日老将张仲维也离开了,新生代的“五小龙”彻底宣告结束!
作为2001年便成立的老牌基金公司,宝盈基金虽然一直没能跻身头部基金公司,但说起来却有很多叫的上名字的权益基金经理,凭借着有口皆碑的投资能力成为投资者心中“小而美”的基金公司。
细细数来,“基金猛人”汪钦,“公募一姐”王茹远,“四小龙”杨凯、彭敢、盖俊龙、张小仁,“五小龙”肖肖、李进、张仲维、郝淼、李健伟……都曾是业内风云人物,但无一例外都选择了离开。
业绩和规模双杀,何去何从?
要说明星基金经理是基金公司的招牌,那么产品业绩才是基金公司的根本。在宝盈基金动荡不安的人事关系中,前些年尚且凭借着一茬又一茬的后起之秀维持住了业绩,但在2022年以来似乎宝盈基金似乎遭遇了业绩规模双杀!
宝盈基金向来以权益类基金走天下,但2022年的权益基金业绩却着实惨淡!
根据wind数据,在宝盈基金70只成立于2022年之前的权益类产品中(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2022年无一录得正收益,其中38只亏损超过20%!怎一个惨字了得!
要说2022年行情不好,那么再看同类排名,这些基金中更是有51只产品都排在了同类的后50%!七成基金都在行业平均水平以下!
2023年以来,宝盈基金的一些产品业绩开始回暖。根据wind数据,截至2023年6月26日,宝盈基金83只权益类产品中(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中有60只都稳在了同类排名的前50%。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能够排到同类前20%的34只基金中,有15只都曾是张仲维和陈金伟名下的。随着权益投资的大将们的纷纷离开,正处于人才青黄不接的宝盈基金,目前的业绩回暖是不是前人栽好的树尚且难以论断!
能够坐镇的明星基金经理越来越少,2022年的业绩也惨淡至此,基民们也自然会重新审视是否还要将钱交给宝盈基金管理。2022年也是宝盈基金规模再次走向下滑的一年!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四季度末,宝盈基金管理规模为664.77亿元,与2021年末的829.51亿元相比减少164.74亿元,同比减少近20%,基金规模排名也从2021年末的56位进一步下滑至67位。
具体来看,2022年,宝盈基金股票型基金减少了28.4亿元、混合型基金减少了120.77亿元、债券型基金减少了36.88亿元,仅货币基金增长21.3亿元。
令人唏嘘的是,时隔6年半,宝盈基金的规模方才堪堪追平了2015年的水准,但在持续的人才流失和业绩不佳之后,仅仅一年时间20%的规模便付之一炬!
宝盈基金管理规模
数据来源:wind,2023年6月26日
规模下滑的势头仍未止住,根据wind数据,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宝盈基金管理规模为637.48亿元,排名也又下滑了一位排到了68位。
在2015年以来举步维艰的8年里,宝盈基金的股债比例也发生了惊天大逆转。
根据wind数据,在宝盈基金巅峰的2015年二季度末,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总规模为629.63亿元,占总规模的76.15%!是典型的权益主打的基金公司。
而在2023年一季度末,宝盈基金股票型基金仅剩37.15亿元,混合型基金规模也仅有178.06亿元,只有2015年二季度末的三分之一!取而代之的是如今债基和货基各占据了三分之一的江山。
宝盈基金往后业绩如何?能否力挽狂澜追回损失的规模?还需时间的检验。
权益新星陨落,不作不死?
曾经“小而美”的宝盈基金,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这样的境地?侦探哥猜测很有可能是宝盈内部管理的原因。
宝盈基金的管理风格,是很“敢”又带着些“莽”的。2010年之前宝盈基金的高层们的反复折腾一度接近倒闭,2010年“基金猛人”汪钦只身上任,力挽狂澜,提拔新人,管理规模也扶摇直上至创造了2015年巅峰时刻的八百多亿元。
但在2015年三季度的股灾时,宝盈两百多亿的股票型基金在短短一个季度里接近全盘清仓!从此一蹶不振,再也不复当年繁荣。
汪钦2017年离职后继任的总经理张啸川也在上任不到2年后因个人原因辞职。目前在任的杨凯自2019年开始掌舵,彼时正是宝盈基金最为惨淡的时候。
根据wind数据,2019年二季度末宝盈基金总规模仅有221.22亿元。在杨凯上任之后宝盈基金重振股票型基金,大力发展了之前不擅长的债基和货基。
虽然宝盈不再拥有过去的权益优势,好在公司的发展又有了一些起色,在2021年底重回八百亿。但只重规模,在权益的投研上不够重视让这繁华似乎也有些不堪一击。
又为何老将们频频离职?除了内部管理和激励,“一拖多”也已经是宝盈基金的老问题了。
在激进的管理模式中,宝盈太过着急,不断地新发产品,却不愿意扩张人才队伍,这些中流砥柱的老将们最后都不堪重负离开,离职前的肖肖和张仲维都是宝盈的绝对主力。
根据wind数据,截至2023年6月26日,宝盈基金旗下的基金经理数量已经减少至16人,低于行业平均值,人手不足带来了的“一拖多”问题也更加凸显,三分之二的基金经理都管理着4只及以上的产品。
宝盈基金在任基金经理
数据来源:wind数据,2023年6月26日
同时,由于人才流失严重,三分之二的在职基金经理任职时间都还不满三年,其中不乏刚刚开始上手的1年之内的新人基金经理。权益类基金经理除了朱建明和杨思亮其他都是新人。
在张仲维离职后,当初他管理的产品除了债基宝盈增强收益债券和宝盈科技30混合,其余尽数交给了任职不足三年的新人,其中不乏张天闻、朱凯这种仅仅开始管理产品只有几个月新人。
靠着资深基金经理吸引基民投资,然后甩给新人管理,这在宝盈基金也并不鲜见。2021年10月11日成立的宝盈优质成长混合原本由李健伟管理,但刚成立不到两个月李健伟便离职了,将产品交到了当时初出茅庐的侯嘉敏。
细看宝盈基金现任基金经理们的履历可以发现,宝盈基金的新生代基金经理几乎全部都是从内部研究员升任的,严格遵循了内部培养的流程。
这也是宝盈基金一贯的作风,之前很多初出茅庐便崭露头角的基金经理也都是内部培养出来的。但上升通道畅通,如果待遇不佳,大概是留不住人的主要原因。
早在2022年肖肖离职的时候,中国经济网2022年02月23日发布的《肖肖离职、宝盈基金再失权益主力,这家老牌公募是如何掉队的》中,便有业内人士透露,“这家公司的管理体制有些僵化,和现在公募同业相比,算是待遇比较差的了。” “因为行业严重同质化,大家的业务模式、产品都太相似了,小公司和新公司没有太多优势。”。
一批一批的新人涌现,但是工作量大但是待遇也跟不上,员工叫苦不迭最终选择无奈离开。好的投研团队是基金公司的根基,根基不稳,便只能成为跳板。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作为投资参考指导,读者需要对自己的投资负责!)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