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F的马太效应,公平吗?

来源:ETF令狐冲 2023-04-07 15:56:57

之前在站在同一起跑线的ETF,谁能跑赢?>里验证了那些同时首发的ETF谁能笑到最后的问题。

结论就是在同一赛道最早一批发售的ETF中,募集规模占优的大概率会延续头部地位,且市场份额占比会越来越高,充分体现了ETF的马太效应。

今天我们再来把时间因素加入,来验证一下那些单独首发的ETF先发优势表现如何呢?为了让验证效果更显著,我筛选了那些跟踪ETF在三只及以上的指数,共有67只指数满足条件。


(资料图)

01

强者恒强

通过对比67只指数所对应ETF的发行日期顺序与最新排名,发现其中有45只基金保持住了先发优势,发行规模最早,现有规模最大,没有被后来成立的同类ETF反超,这些ETF占比近70%。

仔细观察数据发现,这些ETF的市场份额占比是非常高的,尤其是华夏基金旗下上证50ETF,当前市场份额占比近95%,最新规模高达550亿。

这只ETF成立于2004年,属于ETF市场的元老产品,尽管后续也有七只同类ETF陆续成立,不过丝毫没有撼动华夏上证50ETF的绝对头部地位。

此外,汇添富基金的消费ETF和富国基金的大数据ETF市场份额占比也超过了90%,将近30只的ETF在同类市场份额占比超50%。

这些产品的成功是需要敬佩的,首发意味着创新,不仅需要承担产品发行的未知,同样也需要承担更多投资者教育的责任,让更多人投资者了解产品,为投资者提供资产配置的新选择。

当然,在后来越来越多的同类产品出现,挑战不断的情况下保持绝对的领先优势背后也是基金公司实力的体现。

一方面是产品的成功,才会吸引更多的竞争者和投资者,另一方面也是公司品牌的体现,当产品、费率同质化严重时,公司品牌被投资者认可和信赖是关键。

从这些ETF的管理人来看,华夏基金独占7只,易方达基金和富国基金各占5只,另外华泰柏瑞和国泰基金也均达到了4只,可以说它们是国内ETF市场的创新“领航人”,被信赖,它们值得。

02

后来居上

虽然67只指数中有45只保持了先发优势,但依旧有22只ETF实现了逆势反超。

整体来看,这些基金虽然不是最早发行的创新产品,但大部分也是第二、三只发行的,其实也还是可以算作是先发的基金。

比如南方基金的中证500ETF和易方达基金的创业板ETF,这两只基金在同类基金里都是第二只发行,当前规模反超第一,市场份额占比均高达70%。

不过,任何市场都少不了黑马的存在,ETF市场也不例外,总有一些基金,尽管发行时间最晚,但并不耽误它实现底部逆袭。

比如易方达基金的人工智能ETF、工银瑞信基金的稀有金属ETF基金、鹏华基金的生物疫苗ETF以及华夏基金的机器人ETF,虽然它们是同类基金中最晚成立的,但当下已经成为规模龙头,市场份额均超50%。

再来看这些产品的管理人,华夏、华宝、国泰、汇添富…都是耳熟能详的大厂,不得不承认实现这样的反超需要天时、地理、人和,但我想大厂的实力和品牌应该也是主要因素。

03

综上,可以得出ETF的马太效应和先发优势在大部分情况下还是很明显的,但并不绝对,反超的例子也是会时常上演。

很多投资者在刚开始接触ETF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在很多同类产品很多的情况下,不知道该怎么选,直接买一个规模大的,这或许也是ETF马太效益的因素之一。

其实当我们在看规模的时候,并不是单纯的看规模,而是看规模形成背后的原因,也是在看市场选择的结果。

当一个产品、一个品牌真正的在投资者心中留下印记,带来价值,那么规模自然会倾向于它,它就值得。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