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了一整年,想在股债调整期企稳的投资者, 二级债基了解一下?
2022年接近尾声了,回想这一年的市场行情,可以说是跌宕起伏、百转千回,有A股市场跌跌不休大半年的心碎、有政策几度释放利好但是市场暖意只是昙花一现的无奈、有债市一周跌掉大半年收益的疯狂……
【资料图】
权益基金亏了大半年,稍有回暖但仍带寒意,债券小牛市似乎也已经开始高点回落,在这样的市场上要想要企稳,似乎股债都是烫手的山芋!
当前市场情况下,到底该入手什么类型的基金呢?今天侦探哥就带大家一起分析分析!
股债调整期,二级债基是优选
2022年的行情,如果在11月之前问出今年到底买什么才能收获稳稳的幸福?那答案一定是债基。大半年持续下跌的权益市场和走出小牛市的债券市场放在一起,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11月中旬,已经在历史高点的债市被突然出台的房地产利好和疫情防控二十条一记暴击!恐慌情绪在市场上疯狂蔓延,债市迎来剧烈调整,连续多个交易日下跌,更是于11月14创下债市6年最大单日跌幅。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债市的剧烈波动让债基也变得“不香了”。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11月16日,市面上共计1168只债券基金(中长期/短期/混合债券一级基金),有1001只债券基金11月以来的回报率为负数。
大家口中“稳赚不赔”的债基,在截止11月16日5个交易日的下跌之后,竟然在11月前半个月收跌了!
一时之间持有债基的投资者们都被这一记重击“打蒙了”,迅速卖掉了手里的产品。谁知后面这一个月,债基似乎还是不景气!连一贯稳当的债基都不再稳了,似乎市场上再无避风港!
但作为一个业内人士,侦探哥要说的是,债基的调整只是暂时的,要求稳,配置债券在当下依旧是好的选择!
即便是债基“暴跌”,短短几天跌去了大半年的收益,其实一共也不过跌了2%,比起在今年动辄跌去20%的权益基金,只能算是洒洒水。让很多投资者不能接受的是为什么债基也会亏钱?
其实道理很简单,债基也是基金,也和权益型基金一样是净值化管理的。除了票息,债券也有收益率的变化,当收益率上行时,债券价格下跌了,就会带来债基的下跌。
既然是投资就理应有赚有赔,只不过日常债券的波动较小,投资者们不容易感受到其中的变化罢了。
再说回这一轮债基下跌。之所以会发生这轮债市暴跌,主要是由于债券市场前期已经处于低位,大家都绷着一根弦在等着政策转向。本来疫情二十条和房地产利好政策出台是在前期严重收紧之下的适度放松,但此时高度紧张的市场立刻做出了剧烈反应。
在情绪宣泄之后市场本可以稳住,但随之而来的是基民面对净值下跌的恐慌,散户的大量抛出让基金和理财子不得抛出债券应对赎回,抛售引发信用债进一步下跌,而投资者也越跌越卖……
一波又一波情绪推动下,债市的下跌绵延不息。但其实,最根本决定债市走向的宏观经济基本面和货币政策,都并未发生方向性的改变。
从基本面看,复苏温和,预期偏弱、就业修复滞后,货币政策和资金利率缺乏大幅收紧基础。而且央行在12月5日正式降准,此后又等价超额续做了MLF,为市场注入了中长期流动性,表明了政策上持续宽松的态度。
经过了一个多月的调整期,情绪的宣泄已经非常充分开始进入尾声,之前已经处于历史低点的债市,目前入场也是相对有性价比的时间点。
再看看权益方面,虽然市场行情一直不景气今年屡次打响“3000点保卫战”,但是在目前3100点上下的位置,向下已经没有太多空间了。而疫情放开后的经济复苏加快和政府重振房地产的政策加速出台,都是后续上涨的利好因素。
在2022年12月20日证券日报网发布的《上证指数跌超1%失守3100点!机构称A股估值较为便宜,当前机会远大于风险》中财信证券表示“当下国内经济、外围流动性、全球局势等A股制约因素都处于重要拐点期,目前A股处于二次探底回升阶段,市场整体估值较为便宜,机会远大于风险。2023年国内经济将迎来弱复苏过程,叠加宽货币向宽信用传导,A股将迎来配置时机。”
除此之外,根据经典美林投资时钟,目前这种通胀上升、经济在缓慢增长的阶段便是经济周期中的复苏期,最具性价比的便是股票资产,其次是债券。
美林投资时钟理论
侦探哥要提醒的是,A股市场虽然已经在底部,但是何时有确定上涨的趋势,从哪些板块开始上涨,还需要进一步讨论。所以虽然A股配置价值上升,却仍旧不可盲目快速加仓权益。
当我们带着在目前这种震荡市中企稳的目标来寻找合适的资产配置方案,那么重仓确定性较高的债券,适度配置具有高性价比但确定性较低的权益资产成为优选。而二级债基恰好就是采取这种配置方案的一种债券型基金。
二级债基投资于债券比例不低于基金资产的80%,投资于股票、可交换债券、可转换债券等权益类资产比例不超过基金资产的20%。股债跷跷板效应下,配置二级债基有助降低投资组合的整体波动。
根据Wind数据,从历史业绩来看,万得混合债券型二级基金指数整体呈向上趋势,过去3年累计收益率15.50%,相对于权益的跌宕起伏,二级债基平缓的业绩曲线也十分令人心安。
万得二级债基指数
(Wind数据库,2019.11.1-2022.10.31)
由于二级债基比纯债基金能动性更强,在权益市场上涨时有机会增厚收益。比权益类基金波动风险更小,在市场下跌时有一定的防守能力。所以既有债的稳健,又比纯债基金的收益要高出不少。在目前的市场下,无疑是占优的资产。
二级债基如何选?固收权益两手抓
虽然在目前股债都很震荡的市场之下,二级债基是非常优质的投资标的,但是侦探哥还是必须提醒,首先二级债基并不适合所有投资者,其次投资依旧有风险也不是所有二级债基都能盲买。
首先来讲什么样的投资者适合入手二级债基。不知道小伙伴们是否注意到,我们前面对于二级债基的推荐,都基于两个字“企稳”!
二级债基适合的是追求稳健又想适当增厚收益的投资者,既要有一定的风险承受能力接受净值的小幅波动,又要对收益的预期在合理范围内。毕竟还是债基,对于它们只能要求跑赢固收产品,一味追逐高收益也有较高风险偏好的投资者还是直接选择权益来的简单直接。
那么要如何选择合适的二级债基呢?鉴于其既有固收又有权益的产品特性,只能说,要管理好二级债基,权益固收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二级债基也是债基,首先要要做好的就是对宏观经济运行趋势以及未来市场利率变动趋势的分析,依据此做好久期管理,才能够让基金产品的基础资产能够有较好的表现。
而由于债券的流动性不像股票那么好,所以在市场下跌抛售过程中,就很容易导致了为卖出而大幅折价的情况。所以在当前市场震荡的状况下,要格外注意应对流动性风险,选择流动性较好的债券,减少市场下跌时遭受流动性带来的损失。
二级债基最担心的是“固收+”变成“固收-”,固收类资产虽然粘的比例高,但却是收益较低的稳健资产,权益类资产虽然占比低,却可以分分钟亏掉其余大部分债券赚来的钱。
所以呢,管理二级债基对固收投研能力和权益投研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除此之外,由于股债的比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经理根据市场情况进行灵活调整,所以大类资产配置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可以说是对综合素质要求极高的一个基金种类。
落实到具体选基上去,便是既要选择固收和权益实力都不错的公司,也要选择在这两方面都有研究且有较好的资产配置能力的经理,之前有丰富二级债基管理经验的为佳。
而汇丰晋信的蔡若林便是这样一位经理。作为一位在汇丰晋信成长起来的投资经理,蔡若林曾任汇丰晋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助理策略分析师、助理研究员、固定收益信用分析师。
有着12年证券从业经验,其中6年公募基金管理经验的蔡若林不管是偏宏观的策略还是具体到行业和固收领域,都曾进行过深入的耕耘,从而成为了一名擅长把握债市大趋势,捕捉投资机遇的优秀基金经理。
贫瘠的土地当然孕育不出参天大树。汇丰晋信拥有超17年的财富管理经验,投资经验丰富,旗下的权益和固收团队都有不错的表现。
截止2022年9月30日,海通证券发布的《基金公司权益及固定收益类资产业绩排行榜》中,汇丰晋信基金最近3年权益类基金绝对收益率排名6/133,最近10年权益类基金绝对收益率排名7/68,是业内长期业绩的佼佼者。除此之外汇丰晋信基金还获得过金牛奖和金基金奖等业内堪比奥斯卡的奖项。
再看其固收团队,也具备成熟的固定收益投资流程,严控信用风险。做债最怕的就是踩雷,一旦暴雷就会跌的比权益还猛,而汇丰晋信基金保持着自成立以来“零踩雷”的辉煌业绩。
在这样权益固收实力都很硬的团队中一路成长起来的蔡若林,能力圈覆盖的很广。再加上他注重安全边际的投资理念,有着不俗的风险控制能力。对于我们在二级债基中企稳的投资者而言,多了一层保障。
蔡若林在二级债基的管理上也并不是新手,自2016年开始管理的汇丰晋信2016生命周期业绩在近两年表现非常不错,几乎一直维持在行业前10%左右的位置。
汇丰晋信2016生命周期阶段涨幅
(数据来源:天天基金)
除了收益可圈可点,汇丰晋信2016生命周期的回撤控制也很值得一提,截止2022年10月底,汇丰晋信过去一年的最大回撤仅有-1.66%,远低于同类平均的-6.76%,过去五年最大回撤-2.18%,远低于同类平均的-9.13%!堪称回撤控制专家!
如此优秀的业绩和如此稳健的回撤控制能力,不得不提蔡若林在不算多的股票仓位上依旧下足了工夫,力求分散投资,均衡配置。
除了蔡若林本身强大的投资者能力,还要依赖于基本本身的一些管理规则——投资于信用等级不低于AA+的信用债,AA+信用等级的信用债不超过信用债资产的50%,投资于AAA信用等级的信用债占信用债资产的50-100%。
严格的投资级别限制,让汇丰晋信2016生命周期在这一轮流动性踩踏中能够稳坐楼台。
而汇丰晋信金基金即将发行一只新的二级债基——汇丰晋信慧嘉基金,拟任投资经理也是蔡若林。和汇丰晋信2016生命周期一样,慧嘉也是一只标准二级债基,同样有着严格的投资等级限制。
这样一位优秀投资经理旗下的二级债基,还在纠结该买什么来企稳的小伙伴,不妨了解一下?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作为投资参考指导,读者需要对自己的投资负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