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大批基金经理被查?聊聊我亲历的老鼠仓

来源:石榴询财 2022-08-10 15:45:47

昨天上午,业内就在传,有多家公募基金经理,因为通过期权做老鼠仓被查。

到了晚上,不少媒体也开始跟上,标题也很猛——公募有史以来最大丑闻。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谈股市八卦,可是老南强项,今天来和大家唠唠。

1

照例开篇说故事。

差不多10年前,老南在一家券商营业部做副总,负责业务部门。

有一天,负责投资顾问的同事和老南汇报,说发现他负责服务的客户,有一个不大正常,怀疑有故事。

老南看了下,这个账户大概200多万,开户一年多了,10%左右的资金做做短线,有赚有亏。

但90%的资金,分布在2、3只股票上,而且往往会持有好几个月一动不动。然后清一色买在低点,买完没多久,就一波拉升,收益非常夸张。

也正因为这夸张的收益,被做投顾的同事,在系统里检索了出来。根据我们的经验,这种账户,背后大概率是某家公募或者私募的老鼠仓。

因为一般的内幕消息,是重压一家。也就是产品的老鼠仓,才会买多个股票,而且节奏把握得这么准,肯定是机构买之前先买,然后机构一路拉升。

当然,毕竟我们是经营单位,不是监管部门,没有查案的权利,也没有对外披露客户隐私的权利,这事也就到此为止 。

然后,不到1个月,老南就接到了总部的电话,点名这个账户,说监管来函要查,要求我们配合提交客户信息。

看到没,就这么快,监管就查上门来了。

2

因为老南刚工作时候,是在券商的信息部门,所以对监管这么快的速度查上门来,一点都不奇怪。

这种叫“趋同性交易”,也就是监管部门通过大数据,发现有个人投资者的账户交易,和某些公募、券商资管等账户高度一致,就会触发系统报警。

其实只要稍微懂点的,都不会干这么愚蠢的事。当然,这事老南后来也没跟踪,也不知道谁被查了。

后来据说每年监管部门,都会组织公募基金经理,去监管的机房“学习”,传说基金经理看了监管的这些大数据系统后,都一个个发誓,保证做好人,坚决不违规。

实际上,金融行业这些高智商犯罪,很难彻底避免,一直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猫捉老鼠的游戏,双方各种军备升级。

3

说回这次这事,因为目前还只是传闻,还没有官方的通告。所以,老南结合业内的一些路边社消息,和大家拼凑下这事。

大概情况从几个业内群截图传出去开始:

当然,老南估计这个数量肯定夸张了,全国才多少个基金经理,一个中介服务300个,完全不可能。

大概逻辑就是,基金经理通过中介,先通过场外期权方式,参与一些特定股票,其实就是放了杠杆,而且不在自己的名下,规避监管。

然后自己家基金买入这个股票,拉升价格,场外的期权获利。

因为保证金比例和报价不同,杠杠率有高有低,但只要把握得好,的确很赚钱,而且监管也不容易查到。

还是挺高智商的,不过这毕竟是犯罪,干了坏事,总有蛛丝马迹。

4

因为场外期权,个人是不能买的,只能通过机构,或者产品,5000万起。

所以,实际是通过一个私募去购买的,然后据说,据说啊,不保真:这个私募产品,赚了大钱,没控制住兴奋,把业绩在一些地方披露了出来。

然后这会已经删除了,不过晚了,老南找地方查到了,大家感受下:

去年那个行情,1倍收益也就算了,今年这种普跌行情,2607%的收益,拿了个全国私募第一。

这属于耗子冲到监管办公桌上跳舞了,不收拾你收拾谁?

不过,这只是业内八卦啊,实际情况还是以官方披露为准。

国内这几年,监管大数据各种升级,包括刑法各种升级,对各种内幕交易,越来越严格,倒查也不限时间。

去年,一亲戚还和老南说,他一个研究生同学,985毕业,在某券商做资管,后来跳槽去公募,去了都2年了,被监管查出来2年前有内幕交易,后来直接判刑,职业生涯也就废了。

所以啊,金融行业,靠钱太近,守不住心,早晚要出大事。

另,不少粉丝也会关心,自己的公募要不要因此卖出。老南并不建议。

因为公募行业整体是没问题的,害群之马毕竟哪个行业都有,而且国内公募的长期年化收益,是在10%-15%,相对指数有显著超额,值得长期投资。

-END-

关键词: 财经头条 财经新闻 投资价值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