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要闻:躺平or内耗?ETF小厂的送命题
在发展的道路上,不要与经济规律作对。
什么是经济发展的规律?
(相关资料图)
比如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房地产行业的加持。
我国GDP增速最快的那几年,正是城镇化渗透率快速提升,房地产行业火速发展的几年。
几十年前的美国、现在的越南,都印证了这个规律。
股市也是如此。
在 2006年BerkshireHathaway的股东大会上,巴菲特公开“站队”被动投资。
他认为,虽然主动投资者试图战胜市场,但事实上,在扣除了大量管理费、绩效提成费和交易费用之后,主动投资基金的表现通常会大打折扣。
因此巴菲特提出,从长期来看,主动投资者是无法战胜市场指数的。
事实也如巴菲特所言,在2008年至2017年这长达十年的时间里,标普500指数被动基金战胜了当时挑选出来的5只FOF主动基金。
除了长期收益率保持领先,被动基金的规模增长势头更加猛烈。
自1996年以来,美股被动股票型基金产品的规模逐级上升,截至2019年,已经无限接近主动股票基金产品的管理规模。
所以,长期看,被动基金将挤压主动基金的市场,就是股市发展中的长期规律。
虽然,在A股市场中,主动基金还是那个占据主导地位的基金类别,但是越来越多的管理人也开始尝试顺应股市发展的规律,着力发展ETF基金。
截至2022年H1,市场中有51位管理人发行了共计659只权益类ETF产品。
但是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所有管理人都枕戈待旦,仍有一部分管理人力所不及。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说过,基金公司发行ETF产品是一个成本极高的事情,如果产品达不到一定规模,实际上是一个亏钱的买卖。
如果以10亿规模作为盈亏平衡点,那么有25家管理人处于“亏钱赚吆喝”的尴尬境地。
截至2022年H1,权益类ETF管理规模最小的一位管理人是兴业基金,管理规模只有2200万元左右,平均每只ETF只有1000万元的管理规模。
比如兴业基金旗下的兴业中证500ETF,截至2022H1,基金规模仅为1022万元,今天早盘成交量为0。
更可怜的是这只基金的持有人结构:
截至2021年年报,这只ETF持有人户数488户,全部为个人持有者。
没有了机构投资者的参与,这只ETF基本上就是一潭死水。
ETF规模上不去,是中小ETF管理人面临的共同痛点。
所以我们看到,这些ETF管理规模排名靠下的管理人,均为小厂。
但是,在他们夹缝中求生的同时,大厂们却牢牢把握着市场资源。
比如,华夏基金,截至2022H1,旗下权益类ETF的数量多达65只,是数量最多的一位管理人。
此外,华夏基金在质量也做得很好,平均单只ETF的规模为38.23亿元,是市场中平均ETF规模最大的管理人。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地方,华夏基金虽然整体很强,但也出现了7只管理规模不足5000万元的miniETF。(根据交易所规则,规模连续小于5000万的基金面临清盘风险,因此规模不足5000万的ETF就是面临清盘风险的miniETF)
我看了一下这些ETF的明细,发现均属于偏冷门的宽基指数或者行业指数。
所以,与小厂相比,大厂存在miniETF的原因不是不行,而是不想。
过去一个月,中证1000ETF持续火爆,华夏中证1000ETF的规模从7月初的5亿元,增长到7月末的50亿,单月10倍,这就是大厂的底蕴。
除了华夏之外,华泰柏瑞实力同样很强,ETF的平均规模也超过38亿元,在27只权益ETF中,仅有1只规模不足5000万元。
除了夹缝求生的小厂,以及坐拥资源的大厂,还有一位管理人值得关注,浦银安盛基金。
这位管理人权益ETF管理规模超过10亿元,但是在全部11只ETF产品中,却有7只ETF的规模不足5000万元。
超过60%的权益ETF面临清盘,是ETF规模超过10亿元的管理人中,miniETF数量最大的一位。
以上现象只是ETF管理人的一个缩影:
大厂对于某些miniETF根本不care,华夏、易方达等ETF大厂均有一定数量的miniETF,但对于它们来说,miniETF的出现不是自然选择,而是一种自我放弃。
将更多的资源倾斜给到那些大规模的百亿ETF,做好这些ETF的规模维护,是他们更关注的问题。
但是对于小厂来说,想通过发力ETF在被动投资的浪潮下分得一杯羹是真的太难了。
其实美股市场除了告诉我们“被动投资是更有未来的投资方式”以外,还有一个残酷的现实:
美国ETF管理人规模集中度非常高,CR3高达80%。
而A股权益ETF市场管理人CR3(华夏、易方达、华泰柏瑞)只有44%,对标发达市场,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一面是ETF市场广阔的发展空间,一面是ETF管理人的高集中度。
市场扩张与行业内卷到底哪个先来?到底是该彻底躺平还是精神内耗?
这个问题是国内这些ETF小厂不得不慎重思考的一个问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