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视讯!【铸就军魂写春秋】王明海:手臂伤疤是永不磨灭的“军功章”
王明海老人身材挺拔,虽然已经年逾九旬,但一说起当年的战争岁月,依旧精神饱满,声音高亢。
当年,他为了反抗日寇压迫,17岁只身离家,参加革命队伍。他先后经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衡宝战役、抗美援朝、西藏平叛等,在战火洗礼中,共产主义信仰愈发坚定。
(相关资料图)
在他的右臂上,至今还留着一道伤疤,更成为他永不磨灭的“军功章”。
当兵打仗才是好男儿
虽然年少离家、南征北战,但王明海依旧保留着浓重的山东口音。对这位在战火中饱经考验的老人而言,越久远的事情记得越清楚。
1928年,王明海出生在山东莱阳;1938年,他进入当地小学读书;1940年,日军侵占莱阳,学校被充作军营,王明海失学,此后又上过一段时间私塾;15岁以后,他一直在家务农。
日军占领时期,伪军常常到村里抓壮丁,去给日军修工事,身处敌占区的王明海目睹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那时的老百姓真苦,做不好就被打得死去活来。”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王明海17岁那年,独自离家,寻找革命队伍,“那时候我就想找到八路军,就因为八路军不欺负老百姓。”
终于,王明海在当时的山东平度县找到革命队伍,成为胶东军区北海军分区独立一团一营一连二排的一名战士。此时已是1945年6月,日本即将投降。
“说实在的,刚刚当兵时我并不懂太多的大道理,就是想打倒日本人,让老百姓不要受压迫,把受苦的人民解救出来。”王明海说。
日本投降后,根据中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战略方针,山东抽调大批主力部队开赴东北,其中,胶东军区抽调主力,渡海北上。
“我们当时坐的是帆船,本来应该向东北方向航行,结果在半途遭遇台风,被刮到西北方向,最后在海上漂了三天两夜,随时都有船覆人亡的危险,我和很多战士都晕船,吐得什么都吃不下。”王明海说。
王明海随部队在兴城县(今辽宁省葫芦岛兴城市)登陆,此后,继续行军十多天后抵达丹东。“此时,苏联军队已经抵达,我们想方设法通过苏军接收日军武器装备。”
是伤疤更是“军功章”
当我军主力开进东北之后,残余伪军和土匪武装集结起来,大肆骚扰破坏根据地,严重威胁我军后方,从1945年11月开始,我军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剿匪行动。
王明海多次参加剿匪战斗,在1946年春节东北五常的一次剿匪战斗中,他作战英勇,随所在部队消灭土匪1000多人。
由于表现突出,王明海由一名普通战士转任连通信员,此后一路升任班长、副排长、排长等。1947年2月,他进入东北松江军政干校学习,毕业后回到部队,任东北四野三十五师警卫营三连副政指,曾在师政治部担任干事,专门负责登记前线牺牲的战友,并通知牺牲战友的家属。
在战争时期,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但对王明海而言也是一项十分残酷的工作,“看到这么多战友牺牲,心里很难受,晚上睡不着,饭也吃不下,我更愿意上前线。”此后,在他的再三申请下,王明海再次回到该连队,在四野三十五师先后担任了连副指导员、指导员、教导员等,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衡宝战役等。
王明海和记者说起了他手臂受伤的经过。那是在1947年冬天的一次战斗中,他身边一位战友腿被子弹击中负伤,躺在地上不能动弹,“当时气温零下30多℃,如果任由他躺着肯定会冻伤或冻死。”
于是,王明海一把背起战友,在下撤过程中,一枚燃烧弹在他身边爆炸,点燃了右臂的棉衣,他忍着剧烈的疼痛继续前行,等他把战友背到安全地带时,烈火已经烧穿了他的棉衣,他抓起一把雪涂抹伤口,直到战斗结束才处理伤口,他也因此荣立三等功。
对党忠诚无怨无悔
解放战争胜利后,王明海进入空军,历任大队政委、独立团政治处副主任、师政治部副主任等职,直到1982年离休。
如今,王明海再次回首自己的革命岁月,十分谦虚,“我这一辈子没有立过大功,但我对党忠诚,党说让我往哪走,我就往哪走,部队说枪往哪里打,我就往哪里打。”
在参军之初,从茫茫大海到茫茫雪原,王明海立场坚定、毫不退缩,参军不到半年就得到了党组织的信任,由排长和班长介绍入党。
王明海至今清楚记得自己的入党时间——1945年11月3日,“年纪大了,很多事情都忘记了,但重要的事情要一辈子牢记。”王明海对记者说。
“在艰苦的战斗环境中,必须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行动无畏、一往无前。”在南征北战中,王明海在战斗中学习和成长,共产主义信仰也越来越坚定,在他的鼓励支持下,他的两个儿子也都当了兵。
对于如今的生活,王明海十分满意,“那么多战友都牺牲了,现在的幸福生活是他们用生命换来的,要懂得珍惜,希望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强大。”在采访的最后,王明海对记者说。(图片由嘉兴干休所提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