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短讯!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的数字化观察,这场公益课带你解锁“盛世修典”展览中的“石窟”秘密
(资料图)
随着“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在嘉兴展出,不少看展出的人对于巨大石窟的到来感到好奇,那么,究竟这些石窟是如何“远离”故土来到嘉兴,实现这场说走就走的“时空旅行”呢?
今天上午,浙江大学文物数字化团队负责人李志荣,通过对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系列展览中的“石窟”为切入点,向公众详细讲述文物数字化从数据采集到3D打印复制的全流程以及参与“盛世修典”展览的意义,进而阐释“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出版工程的文物数字化本质及其难以估量的深远意义。
“世界万物每时都在变化,风化、侵蚀、损坏……时刻都有可能发生,抢救是我们最根本性的任务。”李志荣感慨。随着新一轮技术革命加快推进,从考古发掘到文物保护,从价值阐释到展示传播,数字技术对文博行业的重塑已经悄然发生。
“我们要充分认识当前数字技术优势,充分利用当前数字技术优势,抢救性地为中国文物建立矿藏级别的数字档案,实现文化遗产资源从物质形态向世界数字形态的转化。”李志荣认为,文物数字化的根本目标就是要让文化遗产资源成为与山川大地、煤炭石油等同样重要的国家资源,成为可永久保存,可持续再现,在可持续的保护、研究、利用中不断增值的文化资源。
如何利用数字化的形式来保存石窟原貌,让其一步步实现“走”出去的梦想?
公益课上,李志荣以安岳石窟紫竹观音为例,还原了三维数字化与复原对象的神秘过程。“采用行业先进的测绘、三维扫描、摄影测量、高清摄影、三维模型数据处理,并在此基础上对超高精度的三维激光扫描数据,为3D打印提供高精度数据支撑,再按原尺寸进行3D打印复制,制作复制造像的加固框架与包装运输装备,最终得到一组可实现移动异地巡展的高保真造像石窟复制品。”在娓娓道来中,原本不可移动的石窟艺术在数字化时代,以“年轻”的方式呈现在众人眼前。
“文物保护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而数字时代的到来让这些古老的文物有了‘新生’的可能,让我们打破时空界限,再次见证那些古老而又辉煌的历史。”公益课上的所听所见,让特地从桐乡赶来学习的吴小燕连连称赞。而这正是数字化时代的厚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突破时空,重焕光彩。
“现在‘大系’展览火热,市民们在看展览的过程中,其实很难了解这些作品背后的故事,也很难感知这些作品是如何通过数字化转换成眼前的艺术瑰宝。”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这个公益课实现和市民之间的互动,让更多人了解中国绘画历史,了解文物数字化的宝贵成果,从而提高嘉兴市民对于绘画艺术的理解和文化素养的提升。
正是依托于文物数字化,绘画艺术以如此磅礴的气概立于天地之间;千年历史,正以如此优雅的方式呈现于世界面前。这里是中国,这里是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阶段性成果展。在新时代,这些沉睡千年的“国宝”正以流光溢彩的多介质传播形态,走出禁宫秘阁,走进公众文化生活,在传承、弘扬、转化、创新中焕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蓬勃生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