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笔记】守“沪”5天不懈怠,保持定力勇担当
连日来,上海疫情防控形势依旧严峻复杂。自4月23日首批海宁援沪医疗队40名医护人员启程奔赴上海抗疫后,4月25日,由6名医护人员组成的第二批援沪医疗队也紧急驰援上海抗疫。今天,已是首批队员守“沪”抗疫的第五天。他们的具体情况又如何呢?且看疫情下的守“沪”日记。
4月27日,星期三,多云
海宁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主任、副主任医师 吴永祥
今天注定又是充满正能量的一天。零点15分,接到今天的具体任务:支援浦东南汇新城区域核酸筛查工作,定好5点的闹钟,睡下。
“一定要注意安全,保护好自己,平安归来!”同事亲人们的关心历历在目,但不知不觉援沪已第五天。这几天,和队友们相处的点点滴滴让我感慨万千,我们四个队友来自医院的不同科室,一开始并不是那么熟悉,但在抗疫工作和平时的生活中大家互帮互助,显得出奇的默契。支援队每天接到任务地点都在变动,足迹遍布静安、闵行、虹口、浦东,我们几个队员的心态从一开始的紧张担心甚至害怕逐渐变得从容淡定。
6点准时出发,两小时车程到达目的地。本以为会和往常一样迅速进入点位开始工作,没想到的是这边的工作人员给了我们一个不一样的开场,为了感谢我们海宁医疗队前来南汇新城支援,这边的工作人员在广场的大屏幕上打出来欢迎海宁医疗队的标语,进入小区之后 所有穿着防护服的大白志愿者,站在路两边不断鼓掌欢迎我们到来。
任务完成之后,又在工作人员热情的掌声欢送之下回到集合点。看到此情此景,队友们都觉得上海太友爱太有人情味了,这样的情景必定能温暖所有前来援沪的医护工作者!
奥密克戎如此狡猾,破防之后的上海猝不及防。这是一场不同岗位上所有平凡的人们互相依靠、支撑、鼓励、最终共渡难关的战役!
有这样一群人同心守“沪”,疫情终将散去!等到那天,我们聚在明珠塔下不再是棉签和试管,而是啤酒加烧烤……上海加油! 中国加油!
4月27日,星期三,多云
海宁市第二人民医院营养科主管护师 朱华琴
兜兜转转,我们已来上海5天了,来回5小时的大巴体验,让我的颈椎病又开始发作,头胀、颈痛、背痛,说不出那种滋味。
但在这特殊的上海“游”的过程中,我深切地感受感到了上海人民的善良和大爱。
初夏的上海天气“万变”,时有暴雨和疾风,但只要接到有核酸检测的通知,居民们均在社区的安排下有序排队,无论是暴雨下采集系统“罢工”时的等待,还是今天采集人员到场时的夹道欢迎,都显示着上海人民遇事不乱及善良的品质。
虽然他们也有恐惧,也有不快乐,但他们能以“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的心态,来面对这次疫情带来的各种影响。
他们不负时光,积极向上地迎接着“春天”的到来。那我们何惧暴雨下防护服“暴露”及炎热下“大汗淋漓”中暑的风险呢!
我们一定会用我们微乎其微的力量,为上海人民扒开曙光的口子!
4月27日,星期三,多云
海宁市第二人民医院妇科护师 朱琳霞
今天是支援上海的第5天,早上5点起床,6点坐上大巴车,8点半左右到达目的地社区街道,下车后我们所有队员拍了张集体照,领队给我们分组分好,随后由各社区工作者带领我们陆续进入采集区域。
今天我们来到的是防范区,南汇新城镇卢潮社区。到达社区后,我们5个人与社区人员对接了一下,大家各司其职,立即投入紧张有序的核酸采集工作中。
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工作一会儿,汗水就湿透了衣背,随着队员之间越来越默契,彼此一个手势,口令就心领神会。
经过几个小时的作战,我们完成了各自点的采样工作,总采样1600人次,并受到志愿者们的连连称赞!随后社区工作者护送我们返回集合点,结束一天的任务。
在返程的车上,大家才“疲态”毕现,往往一坐就“秒睡”,这时候也是全队最安静的时刻。我们也都适应了这边的工作节奏。
今天晚上,我们要利用一切时间休息好,明天还要迎接大批量核酸采样工作。(图片由海宁二院提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