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要扭转“明星化”,管理费模式会变?
或许是最近市场下跌幅度过大,监管压力太大的原因,证监会昨天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了要积极推进商业银行、保险机构和证券公司都优质金融机构依法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这实际上是给权益市场输血,让更多的资金进入到公募权益管理,市场资金越多,对股市当然能够形成有效的支撑了。
当然这仅仅是一种宽泛的说法,目前我们国家的公募基金的规模确实已经不小了,已经有25万亿元了,过去一直倡导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也就是说的公募基金为主导,这样就可以有效的稳定市场,防止大起大落,只是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基金规模壮大了,而给市场带来的正面和负面效应参层不齐,尤其是在下跌的过程中,公募的被动赎回效应会助推市场的风险加剧,这多少违背了机构投资者稳定市场的作用,所以才到了提出公募基金要高质量发展,现在数量上已经达到了规模,未来要向质量型发展。
怎么理解这个事情呢?就是说公募基金在自己赚取管理费的同时,要让基民也从中受益,不能说你自己管理费躺着赚着舒服,而基民亏钱与你无关,这就不是高质量发展了,而是对市场生态的一种破坏,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主要体现在基金的唯明星化,以及激励方式的变化上,具体我就谈以下两点:
一、公募基金明星化是市场的潮流所在,大家普遍认为选择基金实际就是选择基金经理,只要作对了这一点,那么基金赚钱是铁板钉钉的,毕竟过去确实出现过明星基金经理赚钱的模式,所以在市场上才形成了这样一种潮流。
现在回头去想想,明星基金经理确实能够给基民们在股市上涨的时候带来超额收益,但那是过去的一种模式,当人们过度追求“明星”时,会造成明星基金的规模快速膨胀,从而带来了运作上的难度,船大难调头,这本质上不是对基民利益的保护,而是一种被动的模式,越是规模偏大的基金,实际上运作的效果非常一般,尤其是在股市下跌的时候,损失也是惨重的,某医药基金就是个例子。
这样说来,还是要强调基金公司从研发到运作的整条流程,更多的强调基金公司的长期化运作的收益,而不是单独的追求某个基金经理,这样就淡化了明星基金经理在市场上的影响力,而突出了机构管理能力,从风险的化解方面来说无疑会起到积极作用。
对基金公司来说,未来的核心是提升整体的管理水平,要发挥团队的力量,而不是强调某个基金经理的作用,这样行业的人员流动就不会那么频繁了,对基民的利益才会带来更多的保障,由此可见证监会这次扭转基金明星化可谓明智之举。
二、对基民们来说,赚钱了交点管理费倒没啥,往往在自己大幅度亏损的时候,基金经理的管理费一分不少的矛盾显得格外突出,也正是因为旱涝保收的基金管理费模式,让基金公司或者基金经理过度的重视规模,而忽视了给市场的投资回报,这是我国基金发展中的重要弊端。
因为规模决定基金公司管理费的多少,所以才有流量基金经理,才有超大规模的基金,一些基金经理借着明星的牌子不断的发行新基金,甚至于超出了自己的管理能力范围之外,这对市场和基民的利益是一种践踏,也正因为如此,基民们才怨声载道,但这的确是不可抹去的事实,一些基金的吃相实在是太难看了。
这次的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要强化长效激励约束机制,首次讲到了长期考核机制,要将投资者实际盈利等纳入绩效考核范畴,弱化规模排名、短期业绩、收入利润等指标的考核比重,并且要将基金经理的奖金跟投机制,严谨短期激励和过度激励行为。
对于这点是不是可以认为管理费模式要变了,要将投资人的实际盈利考虑进去,是不是基金不盈利了管理费的收取比例和幅度上要有调整呢,这些在通知中没有具体提到,只是我个人的一些猜想,我想为了让基金经理不过度的跳槽,最好是将管理费的一部分用作不同的年份下发,同时对基金经理的违规操作有个限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