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投资新兴产业基金,“格局”一定要打开?
最近,市场依旧是弱势震荡调整,或许临近市场低点,为什么大家却不敢买基金了呢?一些“养基人”道出了他们的心声。
“前面买的亏了,未来走势也看不懂,干脆原地不动了。”
“想买也有闲钱,但是很纠结,不知道此时投资什么方向比较好。”
看不懂,不敢动,归根结底是投资时候更多是跟着市场的脚步在动,自己对于投资尚未形成独立的思考和判断逻辑,亦未理解投资本身其实是一场“生意”。
❖
在这个时点,想和大家一起来讨论下新兴产业投资的逻辑,以此来启发投资新兴产业的“正确打开方式”。
新兴产业顾名思义,指的是通过科技创新带来的新的经济活动和新的经济形态,说直白一点“核心”就是科技与创新。它的投资逻辑在于,不苛求于此刻是否能够实现整的盈利,在于是否未来有机会突破从0到1,实现飞跃式的突破,即投资一只潜力股!
支撑这个逻辑的,有如下几点。
从大的方向来看,《“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在低碳绿色经济发展、高端医药研发和医疗服务改革升级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具体要求。
政策支持的方向,即是未来中国的动能所在。
其次,放眼全球竞争,中国正在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智造”依赖的便是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内需消费是经济竞争的主要方向,也是中国未来世界的竞争力所在,不是单纯的炒作需求,是必需。
这是支撑新兴产业发展的长线逻辑,作为新生事物,从0到1难免颠簸,但是也是最好的开始“养孩子”的时候,观察哪些公司带动美股长期上行,便可以知一二。
❖
所以结论就是,投资新兴产业,要做好这个行业会有阶段性的起伏震荡的准备,报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
更重要的是“格局”要打开,既然是未来十几年的“大生意”,那眼光就不要放在一个季度,在大的产业趋势面前,要从产业“萌生”、“成长”、“成熟”,甚至从单个业务扩展到整个商业生态,去考察一个公司的发展,坚信的把握真正有成长性的公司,早期发现或者抓住每一次被错杀的机会。
虽然我们都没有预测未来的能力,投资中的“望远镜”也是最难学习的技能,但是一些底层逻辑却能穿越周期,也就是真正的价值。作为潜心研究新兴领域基金经理--王斌,他相信“企业价值创造”为投资获利的根源。用企业管理者的视角去审视,公司是否站稳脚跟,是否有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从行业角度,新兴产业早期,投资机会较多,对于如何发现这些机会,王斌认为要行业首次形成商业闭环。
具体来说,就是行业的供给端形成稳定技术迭代升级路径,需求端形成商业回报正反馈。一旦供需形成这样的局面,行业就会进入价值扩散的过程,应用场景不停地扩大,持续地创造价值。
如何理解供给侧稳定技术迭代升级?就是说这个行业的底层技术确立,这个技术有第一性原理的支持,有很长的进步路径可以走,不会再被很快颠覆了。
比如人工智能行业,深度神经网络DNN(Deep Neural Networks)的技术方向确立,就形成了稳定的技术路径。接下来的数年内,大家可以优化网络,可以优化训练,部署的方法,但是,底层的技术原理不会变。新能源行业,锂电池也是类似的道理。回溯历史,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的确立,就是桌面互联网时代的稳定技术路径形成。
需求侧的商业回报正反馈,讲的是客户可以用新的技术获得经济利益,形成正向激励。很多行业没有进入成长期之前,也有需求,但是这些需求往往是研究需求,小众的猎奇需求,或者政策扶持形成的非自然需求。进入成长期之后,需求就是有明显经济回报的。
比如智能手机集成信息获取,通信,照相机,DV,音乐下载播放于一体,大幅度降低个人数字生活成本,新能源车实现使用平价,AI赋能产业,帮助企业降本增效,植物照明在北美大麻种植领域获得应用,VR行业开始出现爆款的游戏等等。
对于哪些细分行业会有投资机会,我们可以下期一起聊一聊。如果你相信新兴产业的未来,也认同基金经理王斌的观点,可以关注这支有无限潜力的新发基金浙商智选新兴产业混合,代码A类015373、C类015374。
【风险提示】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人工智能投资存在固有缺陷,投资者应当充分了解基金运用人工智能投资的风险收益特征。我国基金运作时间较短,不能反映股市发展的所有阶段。基金的过往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的其他基金业绩和其投资人员取得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职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购买货币市场基金并不等于将资金作为存款存放在银行或者存款类金融机构,基金管理人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定期定额投资并不能规避基金投资所固有的风险,不能保证投资人获得收益,也不是替代储蓄的等效理财方式。本材料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本材料仅为宣传材料,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投资人应当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及《产品资料概要》等法律文件以详细了解产品信息,充分认识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产品特性,认真考虑基金存在的各项风险因素,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因素充分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理性判断并谨慎做出投资决策。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