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战配基金打开,我们是该走还是该留?
今天易方达发了公告,创新未来18个月基金封闭期即将结束,其他四只也陆续会在后面两周逐步开放。
18个月、一年半,我们见证了中概股从最高峰到最低谷,见证了疫情、洪水、战争,也见证了每个人的成长,真是不容易。
随着这批战配配售基金逐步打开,我们到底是该走还是该留?
来龙去脉
说这批基金的话,那故事可太多了。
相信不少投资者应该还有印象,当初蚂蚁集团上市如火如荼。
从申请到过会,仅仅25天,是A股历史最快速度之一;同时也创下了全球史上最大IPO。
而与之相伴相生的这批蚂蚁战略配售基金同样超音速。
9月10日基金上报,9月22日发布公告,9月25日正式首发。
5只基金单只限额120亿元,总规模达600亿,认购户数合计近1360万户。
但在11月3日,随着上交所发布消息,决定蚂蚁集团暂缓上市。这5只创新未来基金同时结束了自己最高光的时刻。
11月10日,5只基金发布声明,增设B类份额,一个月内按净值赎回退出;同时转为LOF,剩余份额可通过场内交易卖出。
1月21日,正式上市交易,在火热的大盘以及南下抢夺定价权之下,5只创新未来基金出人意料地连续涨停,场内大幅溢价,再次成为宠儿。
而后的事,大家应该都很熟悉,跟这两年大盘一样,起起伏伏。
表现分化
18个月,说长不长,说短不短。
对于大多数2019年才跑步入场的投资者,18个月已经是他们一半的回忆,如果买的不多,很多人可能都忘记自己账户里还有这么一只基金。
我们先来看看他们现在的样子。
可惜的是,5只战配基金在这段时间的深度回调下,仅有易方达的一只获得了正收益。
从上面的图和表,可以看到5只基金成立以来的表现分化不小。这和市场风格以及基金经理的能力圈有着重要的关系。
当初,北落有过一句评价:王宗合和劳杰男偏消费和价值一些,周应波、陈皓、周克平偏科技成长一些。
这18个月里有人顺势而为,有人坚守己见。这或许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基金的曲线。
前十大重仓股行业分布(2021年四季报)
从2021年四季报前十大重仓股可以看到,5只基金的行业分布各有侧重。
其中,大家都比较看好电子行业,配置比例较高,特别是中欧占比超一半。易方达则配有较多的食品饮料、华夏有不少的国防军工。
再看前十大持仓股明细。
前十大重仓股(2021年四季报)
从持仓集中度来看华夏最高,前十占比达62.54%,鹏华则最低。
具体来看,虽然陈皓偏科技成长,反而现在只剩下他拿着白酒股,另外还配置了医药生物。
鹏华则如其四季报里所说,拓展能力圈方面取得很多进展,配置了“一些新的行业中找到优秀的赛道、优秀的公司”。
而中欧虽然大波哥在这只基金上站好最后一班岗,但是可以看到,持仓股在四季度大换血,新增了7家公司,加仓了传媒板块。
不过,正如周应波强调的,基金还是紧扣契约,真正聚焦“创新未来”。
另外,这5只基金在当前弱势的行情下,虽然即将开放,场内还有一定的折价。
这里倒不推荐大家去套“蝇头小利”,因为现在市场波动剧烈,一个暴跌就可能把这个折价给跌没了。
接下来如何选择
3月底、4月初,这5只基金将陆陆续续迎来开放期。
持有人又要面临一次选择,是走是留?
1、走
应该没有投资人还在等待蚂蚁上市了吧?即使还有,这些基金战略配售的使命也即将结束。
所以如果还一根筋冲着这个,那早应该走了。
更多的情况应该是你发现和当初买入的想法不一致,不管是基金经理还是投资策略;或者当时只是脑子一热跟风下单。
这样子,拿钱走人会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案。
2、留
最理想的情况是买入的创新未来基金和你的投资理念一致,那恭喜你,继续长长久久地一起走下去。
但估计不少人是因为套太多,不舍得割肉,在锚定心理之下躺平装死了。
这种情况,假如你也没有更好的选择,躺平也是一种方式,可能比你出去再乱买好一些。
毕竟这些基金,管理人还是比较重视的,基金经理也都是各家公司最能拿出手的一批,不少更是部分负责人亲自上阵。
短期里业绩表现的不如意,并不能否认他们长期的投资能力。
当然,假如你精挑细选认真分析市场上的基金之后,有更好的选择。那也建议你不要因为沉没成本,在上面浪费时间了。
一堂生动的风险教育课
5只创新未来基金从出道时的无限荣光,到如今归于平淡。
高开低走的18个月,不仅给投资者,也给基金行业的方方面面上了一堂生动的风险教育课。
1、投资者
对于投资者来说,应该深切地体会到要为自己的钱负责,不要因为某些事件驱动,跟风买入与自己理念、风险偏好不匹配的产品。
当然,也不要因为这件事而畏首畏尾,拿去存“死期”了,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
投资之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即使这样还要坚持走下去。
另外还有一句老生常谈的话,那就是不懂不投,我们在投资之前更应该多去学习、多去了解。
如果实在看不懂那就找能看得懂的朋友咨询,要是还搞不懂,那不如不买,毕竟赚钱的机会总在身边来来去去,但你真正能把握的可能也就那么几个。
2、互联网渠道
对于互联网渠道来说,这场“秀肌肉”的行为,确实让传统渠道看到了互联网的流量和威力,感受到了危机感。
但是,硬币的另一面是投资者适当性工作是否做足了?营销上是不是可以稍微克制一点?
互联网的用户触达相比传统渠道更广,但换个词“打击面”也更广。虽然赢得了“长尾”用户,但是投资者教育以及风险偏好匹配的担子更重了。
毕竟网上的投顾服务相比线下来说,还没那么精细化。像我自己,不管是买东西还是投资,碰到问题,还是习惯于转人工服务。
投资这个东西说起来简单,买东西还有物流、还要收货,还有产品说明说,但买入基金可能只需要你手指动一下。
但它却需要非常详尽的事前尽职和事后的“售后”,对所有人来说,投资都是需要花一生去学习的东西。
3、管理人
对于管理人来说,随着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基金来打理自己的财富,持有人数超百万户的基金越来越多。
面对时代的这种变化,如何去营销、管理这类“普惠型”的基金是一个大课题。
投顾是一个很好的方向,但目前来看我觉得各大机构在这方面的投入上还远远不够,用户教育上也还有非常大的空间。
像昨天说过的“十三香”里面,有些就比较适用:
发行时做好投资者的预期管理,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放业绩,“标签式”的宣传。发行后积极的和持有人沟通交流。
这堂生动的风险教育课,大家有什么体会,可以在评论区聊聊。
当然,我们的美好期待是——
我买了优秀的基金,你卖了优秀的基金,他管了优秀的基金,大家都有光明的未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