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底”显现:张坤、朱少醒也动手了
原创 韭菲特 韭圈儿
2月新基金的发行数据,比1月更为冰冷。
从Wind上看到,全市场共成立了63只基金,合计规模337.67亿元。
和今年1月的1188.2亿元相比,规模减少了2/3,直接膝盖斩。
如果再看平均发行份额,2月份平均发行份额5.36份,创下2018年9月以来的新低。
单从新基金平均发行份额这一指标来看,市场已经处于阶段性的底部。
不过,机构投资者投入的真金白银,可能更有说服力。
不少基金更是申购放开,那两位在最高点精准限购的大佬,也在其中。
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自购
据不完全统计,开年以来,已有34家公募机构宣布使用固有资金申购旗下基金。
相比之前统计,又多了17家。
其中,中银基金出资1亿元,虽公告晚,但出手却比很多基金快和猛。
首先1个亿的出资额,仅次于汇添富和睿远,和工银瑞信、易方达并列前三,有点猛。
其次中银在2月8日就买完了1个亿,仅次于汇添富和易方达,太快了。
博时基金出了8000万,作为“老十家”之一,底蕴犹在。
华商基金也出了8000万,是我没想到的,今年它们的权益总监周海栋业绩表现蛮好的。
除了基金公司,不少明星基金经理也出手自购了。
前天,前海开源基金发布公告,21年公募冠军崔宸龙已出资申购其管理的前海开源公用事业行业、前海开源新兴产业、前海开源新经济各50万元,合计150万元,且持有期不少于1年。
除了崔宸龙,谭丽、杨瑨、骆帅、陆彬、葛兰、冯明远等基金经理均已宣布自购。
当然,你如果觉得他们钱多,抱着亏钱也无所谓的态度买基金,那我只有一个观点:
你说的都是对的。
限购放开
除了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的自购,不少基金经理放开限购,一定程度上也代表对后市看好。
基金能限购,就说明基金经理还是比较负责任的,以持有人利益为重,而非管理规模。
开年以来,放开限购的主动偏股基金如下:
在我看来,比较有代表意义的是张坤和朱少醒的放开限购。
为什么这么讲?
因为这2位顶流基金经理去年都是在去年2月18日限购的,沪深300指数去年的最高点正是在这一天。
朱少醒和张坤都是大盘成长风格,与沪深300走势的相关性最高。
如果我们观察沪深300指数风险溢价这一指标,就能明白张坤和朱少醒,为何选择在同一天限购。
2021年2月19日,沪深300指数风险溢价为2.47,处于区间分位最低30%的位置,与2018年1月19日的风险溢价2.52比较相近。
从沪深300的走势图也能看出来,当沪深300的风险溢价接近2018年年初的位置时,全年整体都是下跌的。
这说明朱少醒和张坤属于比较有道德感的基金经理。
而这次放开限购,它们也只隔了一个交易日。
虽然并没有完全放开限购,但一定程度上表明大佬对后市的态度更为积极了。
模糊的正确远胜于精确的错误
募集冰点+基金自购,虽然不能完全代表市场已经见底,但可能是市场比较接近底部的信号。
巴菲特说过一句话,模糊的正确远胜于精确的错误。
每一次重大危机中,当巴菲特买入时,预测市场的人经常都会讥笑他“买高了”或“被套了”。
但他从不为此气馁沮丧,而是始终坚持自己的判断,因为他知道市场走势根本无法被精确预测出来。
巴菲特也经常遇到买入后被套的情况。
以他最成功的投资可口可乐为例,巴菲特在买入后不久也被套牢了30%。
很多韭菜总想抓住最低点,但你如果去复盘它们的交易记录,可能10次交易记录里都找不到1次。
真正的高手,其实跟巴菲特是一致的,都倾向于在一个底部区间内逐步买入,而非妄图抓住最低点一把梭哈。
只要价格到了合理区间,都会选择买入,安全边际越高,则仓位越重。
当你明白了这一点,再加上对中国经济的长期乐观,并控制好仓位,收益终将会属于你。
相关新闻